top of page

歷史上的今天(10月31日)

475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即位。

1345年:斐迪南一世,第9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出生(逝於1383年)

1391年:杜阿爾特一世,第11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出生(逝於1438年)

1424年:瓦迪斯瓦夫三世,亞蓋隆王朝的波蘭國和馬里蘭國王出生(逝於1444年)

1517年: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一間教堂的大門上通往他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開始。

1632年:揚·弗美爾出生,荷蘭黃金時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逝於1675年)

1705年:克勉十四世,羅馬教宗出生(逝於1774年)

1795年:約翰·濟慈,英國詩人出生(逝於1821年)

1815年:卡爾·魏爾施特拉斯出生,德國數學家,被譽為“現代分析之父”。(逝於1897年)

1835年:阿道夫·馮·拜爾出生,德國化學家,19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逝於1917年)

1838年:路易斯一世,葡萄牙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第2位國王,於里斯本建立了全球第一間水族館(逝於1889年)

1864年:內華達州加入美國,成為其第36個州。

1874年:清朝和日本宣布《台事北京專約》。

1876年: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美國旅法劇作家,詩人和小說家(逝於1972年)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國民黨培養革命軍的搖籃,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總理親自主持,蔣中正校長肅立於側。(鍾元翻攝/大紀元)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國民黨培養革命軍的搖籃,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總理親自主持,蔣中正校長肅立於側。(鍾元翻攝/大紀元)

1887年:蒋中正出生,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逝于1975年)

蔣中正(1887-1975),字介石,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人,享壽89歲。蔣9歲喪父,母親王太夫人毅然肩負起持家的重擔。傳統社會重視族譜纂修,1918年蔣氏宗譜修訂,孫中山手書「廣慈博愛」橫幅致贈,上款「蔣母王太夫人修譜紀念」,下署「民國七年九月孫文敬題」。


蔣中正19歲出國留學,進入日本軍事學校就讀,他認識了革命先進陳英士,並加入同盟會。在陳英士的引介下,蔣與國父孫中山見面,兩人暢談革命理想,討論了革命的政策及軍事計劃,孫中山對他的表現很讚賞。孫最終將革命希望寄託於蔣,並交付其建軍重任。擔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一職,成為蔣發揮軍事長才及崛起政壇的重要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蔣中正率領黃埔健兒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1926年7月6日,蔣中正當選為國民黨「常務委員會主席」,是繼孫中山之後,第一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最高領袖。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中正就任總司令,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蔣中正總司令統帥國民革命軍終於完成了北伐統一中國的大業。


蔣中正領導8年對日抗戰勝利 中國躋身世界四強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軍失蹤事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與各界賢達舉行談話會,認為此事件不僅關係中國存亡,且將繫人類禍福,因此他嚴正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雖弱,面臨可能亡國滅種危難,遂奮起抗戰,揭開了中華民族8年全面浴血抗戰的序幕。


面對擁有強大陸海空作戰力量的日軍,蔣知己知彼,訂定持久抗戰、苦撐待變、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以弱擊強戰略。1938年11月10日蔣在日記內寫到:「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即堅忍不拔之志,取得最後勝利;在外,則望英美聯合,激起國際干涉,使敵獨霸東亞與克服中國之野心喪失是也。」


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宣言,結為同盟國。蔣中正領導中國軍民獨立抗戰的表現,獲得同盟國認同,推舉其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1942年2月,蔣委員長訪問印度,國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中國國際聲望日隆。美、英兩國遂於同年10月9日通知國民政府,願自動撤消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與中國另訂平等新約。翌日國慶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布此項消息,全國同胞無不鼓舞歡欣。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約分別在華盛頓及重慶簽字,中國受不平等條約束縛與恥辱達百年之久,至此終得湔雪。



1943年11月22至26日,蔣中正以國民政府主席身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埃及首都開羅共商合力擊潰日本大計。12月3日中央日報登出會議公報全文(通稱「開羅宣言」),指對日作戰宗旨之一是「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並於「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


1945年6月,蔣中正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署《聯合國憲章》,中華民國政府與美、蘇、英、法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7月26日,中國再與美、蘇、英等列強共同發表波茨坦宣言。蔣中正與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並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聲望如日中天。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8年對日抗戰國軍發動了大型會戰22次,像台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 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


194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20週年,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


中共破壞和平 率先發動內戰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宣示「建立三民主義新中國、推行民主憲政還政於民、實施軍隊國家化」3點建國方針,並基於國家人民最基本的福祉,為了避免內戰和利於戰後恢復民生和經濟建設,3次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而毛赴重慶前,中共中央軍委即已經下令劉伯承鄧小平所部共軍準備發動上黨戰役,以搶奪抗戰勝利果實。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在重慶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毛澤東根本不守承諾,一邊顛倒黑白,大造輿論欺騙人民,造謠污衊蔣中正和國民政府「破壞和平」,一邊肆無忌憚地在各地發動內戰,搶奪地盤,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迅速搶佔了軍事戰略要地東北。


蘇軍把日本關東軍的軍火裝備提供給中共。據當時的報告,林彪共軍接受了「槍支十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使得林彪共軍從最初的6萬人轉瞬就發展到30萬,並佔領了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


國共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防部潛伏共諜、作戰廳長郭汝瑰和參謀次長劉斐參與或直接制定了多項國軍剿共作戰計劃,將計劃提前密報中共,並誤導蔣中正和國防部做出錯誤判斷和決策,加上共諜策動國軍叛亂投共,中共又以人海戰術分割圍殲國軍,導致蔣中正戡亂剿共計劃不斷失敗。


蔣中正對未來局勢預作全盤佈置,計劃「另起爐灶,重定革命基礎」,尤將重點置於經營臺灣,作為反共基地。他做了一些安排與部署,首先指示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庫存金銀由上海移出,轉移至臺北、廈門等地存放;其次,進行黨政首長人事調整,如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傅斯年接掌國立臺灣大學等,其中以陳誠出掌臺灣省政(後又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最具重要意義。


1948年前線戰況緊急時,時任行政院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的翁文灝邀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兩院在南京密商保護故宮古物安全問題。會後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向蔣報告,蔣立即指示將故宮、中央博物院兩院珍貴文物,連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善本書籍全部裝箱運往臺灣,並派軍艦協助運輸,以保全中華文化精粹,當中即包含舉世聞名的殷墟考古發掘及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等重要史料。


蔣下野返鄉休養期間以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應付危局,陳誠不僅與蔣保持緊密聯繫,還經常致電蔣氏請示軍政方針並報告臺灣現況。陳主臺一年間,具體政績包括兩次召集全省行政會議、實施入境管制、糧食增產與整頓公營事業、實行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推行計劃教育,並準備實施臺省地方自治等。


1949年12月10日,共軍逼近成都,蔣中正含淚揮毫寫下「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淚縱橫」,與蔣經國乘飛機去臺灣,永遠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幾十年的大陸中國。這是他一生中最悲壯痛苦的時刻,也是大陸人民更大災難的開始之時。



中共竊國 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 蔣中正經營臺灣作為反共基地

中共竊據中國大陸,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只好搬遷到臺灣。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為反攻復國的根據地,團結海內外愛好自由人士,從事反共抗俄的艱苦奮鬥,使民主復興基地臺灣,成為世界民主自由的燈塔。


1949年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及舟山登步島兩場戰役獲勝,暫時遏止了共軍的攻勢。面對臺灣海峽的阻隔,中共雖不敢再輕舉妄動,仍大張旗鼓地聲言要「解放」臺灣。韓戰爆發後,美國派出第七艦隊中立臺灣海峽,逐漸造成兩岸分治的情勢。中華民國政府開始推動「反共抗俄」基本國策及政治宣傳,以國家民族的生存為訴求,將對抗中共的內戰與國際上美蘇對決的冷戰作連結,穩固其統治基礎。


韓戰結束後,臺灣忠實地作為美國盟邦,美國委由國軍發展黑蝙蝠中隊、黑貓中隊等敵後偵搜活動。前者任務以低空搜查為主,空投心戰傳單、文告、號召起義來歸證、救濟物資、米袋、救災口糧、收音機、玩具及報紙等,藉以傳達臺灣對大陸同胞關懷,並堅定反共復國決心。除此之外,偶爾也會空降敵後工作人員。兩岸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軍事鬥爭態勢,至1958年「八二三砲戰」達到高峰。


1958年8月23日下午,共軍駐福建沿海砲兵部隊,突然猛烈砲擊金門,史稱「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國軍英勇反擊使共軍重挫收場,徹底粉碎共產黨赤化臺灣的企圖,奠定了臺澎金馬今日的安定基礎。


蔣常巡視金門、馬祖等前線軍事基地,並主持各項演習。另外與由日本軍事顧問組成的白團以及美軍顧問團合作,進行軍事教育訓練,並協商防禦與反攻大計。1960年代初期,蔣親自主導「國光計畫」,紙上作業之餘,確曾進行多次實兵演練,為反攻大陸付諸行動實踐,惜因美國的阻撓,加上到1960年代中,中共已發展出核武,使得此一計畫被迫終止。


蔣中正意欲建設臺灣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作為重建大陸之藍圖。政治建設上,蔣以地方自治作為政府遷臺後的首要施政重點,著手進行縣市議員與縣市長之民選。每次選舉必然與夫人一同前往投票所投票,並接見當選之民選縣市首長或議長。


經濟建設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後陸續推動一系列土地改革,以較平和的方式鼓勵地主投資工商業,為有效推動經濟發展,政府採取計畫經濟的模式,至1972年共完成5期經濟建設計畫(一期4年),推動工業化及出口貿易擴張,成為往後臺灣經濟貿易型態基礎。這段時期美援在資金與物資上的挹注頗為可觀,對穩定社會民心也頗有助益。


蔣中正於1957年首度提出臺灣觀光建設之建議,包括整理風景區環境、修建旅館、改善交通、推行不二價運動等,同時注意各地環境衛生,以吸引外籍旅客及僑民來臺觀光。在文教方面,政府遷臺初期,蔣有感於臺北文教設施缺乏,並為推動民生主義文化建設,指示教育部長張其昀規劃設立「南海學園」,內有歷史博物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中央圖書館、教育資料館、教育廣播電臺等社教機構。


而後中共在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蔣即倡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舉凡整理、編印古籍,譯介西方名著,訂定「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等工作,均影響深遠。在國內政情趨於穩定下,蔣中正為提高國民教育水準,改進人力素質、充實國力,指示推行9年國民義務教育,並在1968年正式實施,奠定臺灣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時之人力資源基礎。


蔣中正戎馬一生,抗日剿共,畢生奉獻中華,為護衛中華民族嘔心瀝血。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因突發性心臟病於臺北士林官邸逝世。他一生遵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為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奮鬥,長期對抗共產惡勢力,為自由民主奮鬥不遺餘力。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中華民國政府明令公布:每年的10月31日為「蔣公誕辰紀念日」。


1892年:亞歷山大·阿廖欣,俄裔法國人西洋棋大師,曾四次獲得西洋棋世界冠軍(逝於1946年)

1916年:黃興逝世,辛亥革命元勳(生於1874年)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別是巴戰役,號稱是世界上最後一次成功的騎兵衝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土耳其被迫宣布向協約國投降。

奧地利宣布共和。

1920年:弗里茨·瓦爾特,德國足球史上首位傳奇巨星及領袖人物(逝於2002年)

1922年:貝尼托·墨索里尼就任義大利第40任總理。

1922年:諾羅敦·西哈努克,柬埔寨王國國王出生(逝於2012年)

1925年:約翰·波普,英國化學家,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逝於2004年)

1925年:米哈伊爾·伏龍芝逝世,蘇聯統帥,軍事理論家(1885年出生)

1926年:哈利·胡迪尼逝世,魔術師(生於1874年)

1940年:德軍中止對英國的空襲。

1941年:美國拉什莫爾山高達18米的,四位前總統華盛頓,杰斐遜,老羅斯福和林肯的巨型頭像全部完工。

1941年:芬蘭攻占蘇聯城市維堡。

1959年:尼爾·史蒂芬森出生,美國推理小說家

1960年:禮薩·巴列維,伊朗末代皇太子出生

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正式開播。

1971年:中華電視台正式開播。

1972年:清潔香港運動全面展開。香港總督麥理浩浩爵士樂隊全港市民大力支持清潔運動,在中環古董火燒「垃圾蟲」儀式,象徵清潔運動正式開始。

1980年:香港西貢油尾巴避風塘發生火警,燒毀五十幾艘船,百多人無家可歸。火海

1984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總理府被她的兩個錫克教保鏢開槍刺殺身亡(1917年出生)。

1986年:台北市立動物園遷至木柵現址。

1987年:上海東風飯店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百桌酒席700多人中毒。

1988年:塞巴斯蒂安·布米出生,瑞士賽車手

1989年:上海港駁船運輸公司的一艘載重為4359.7噸的“金山”輪在渤海灣突遇氣旋風後移位不明而遇難。

1992年:伽利略蒙冤360年後,終於獲得梵蒂岡教宗的平反。

1993年:香港有線電視正式啟播。

1999年:埃及航空990號班機在美國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起飛後不久,墜毀於大西洋中,共造成217人死亡。

2000年:新加坡航空006號班機在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起飛時失事,機上179名乘客和機員有83人死亡,超過70人受傷,死者中包括香港人。

21世紀

2002年:引黃濟津開閘放水。

2003年:執政長達22年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正式宣布退休並結束任職,由巫統大會副主席阿布杜拉·巴達威繼任之之之。

2005年:萊昂諾爾出生,西班牙公主

2009年:上海長江隧橋通車。

2009年:錢學森逝世,中國科學家,航天之父(1911年出生)

2011年: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估計,全球人口突破70億人。

2018年:紀念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首任印度副總理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的團結雕像於古吉拉特邦那爾馬達縣正式落成。雕像高達182米,是目前全球最高雕像。

2019年:巴基斯坦中部一列火車駛至旁遮普邦利亞卡特鎮附近時突然爆炸起火,造成至少七十四人死,四十四人受傷。

2 次查看0 則留言

​優樂商城推薦商品

​當前時事分析 公開視頻

此頻道即將推出!

*  這個網站還在改進中,如有任何不便,請見諒。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謝謝您的支持。 🙏  

三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三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pdf

二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pdf

一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3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3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bottom of page